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开发布。《意见》旨在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推动发展乡村文化和旅游的相关政策。乡村文旅业态的培育和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意见》提出,建立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依托“互联网+”和“双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健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培育机制,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和农业众筹等新模式,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支持政策,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制定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引导乡村新产业改善服务环境、提升品质。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安排一定比例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探索实行混合用地等方式。严格农业设施用地管理,满足合理需求。
对此,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关键,在于“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不是把乡村改造成城市,而是建立乡村特色产业体系,形成城市经济形态、城市文化形态的“反向互补”。因此,《意见》提出,要“健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这既是乡村特色经济的新形态,又是乡村特色文化旅游的新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和旅游融合对于乡村“产、文、旅”一体化发展模式和乡村振兴具有独特作用。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玲强认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健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培育机制,这是中央提出的政策导向,符合发展实际。事实证明,通过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可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刚过去的五一假日为例,大量城市居民“上山下乡”,欣赏乡野风光、体验田园生活,促进了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再以浙江省为例,乡村旅游早已迈入百亿产业行列,大量城市居民走入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产业结构升级。
与此观点相印证的是,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五一假日报告显示,今年五一期间,乡村旅游人气也相对较高,比如驴妈妈相关产品预订人次增幅接近三成。
中国旅游研究院区域所博士郭娜关注到,《意见》中提出“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安排一定比例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探索实行混合用地等方式。”她认为,这对于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些新业态,如国家农业公园、休闲农场(牧场)、乡村营地(运动公园)、乡村庄园、乡村博物馆(艺术村)等是极大“利好”,为这一类项目依法合规用地提供了依据。
《意见》还明确提出,建立乡村文化保护利用机制。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适度利用。建立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机制,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创新传统工艺振兴模式,发展特色工艺产品和品牌。健全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机制。鼓励乡村建筑文化传承创新,强化村庄建筑风貌规划管控。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显化乡村文化价值。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晓龙认为,此次《意见》明确提出建立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和乡村文化保护利用机制,应该说是直面城乡发展中产业支撑力度不够的现实问题,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特点,提出务实措施并推动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这无论对经济发展还是对文化传承都将发挥宏观长效作用。而地方能否基于《意见》因地制宜地制定更加细化、更加灵活的支持措施和手段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适度利用非常重要。对此我深有体会。”周玲强说,“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藏非遗数据库建设’中,我和团队实地调研了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如今,当地将这一古老技艺传承下来,并建起了民俗风情园,纳入旅游线路,供游客参观体验,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李志刚)
傅才武认为,从国家战略层面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又是保存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署。《意见》提出,要“建立乡村文化保护利用机制”等,就是在这一国家战略目标下的具体策略。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动力,如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的落地,既可以吸引企业、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进场,又可以吸引文化专家、规划专家和文化志愿者进入乡村,最终实现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科学利用。
来源:中国旅游报
查看原文>